杏鑫
关于杏鑫
你的位置:杏鑫 > 关于杏鑫 >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七万军魂葬身异乡,12万大军仅剩5万人

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七万军魂葬身异乡,12万大军仅剩5万人

2024-09-02 03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56

说起解放战争中的转折点,不少人都把这一票投给了刘邓大军“挺进大别山”战役,虽然正面战场上有“三大战役”,但论起战略性,“挺进大别山”不遑多让。

1947年,“军神”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12万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直插大别山,直逼南京、武汉,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,终于进入大别山,建立根据地。那么,你是否知道,这场作战的经过,以及在出大别山时,我军还剩下多少人?

危险的局势

1945年抗战结束后,我军的主要根据地在北方,围绕着革命圣地延安呈散点分布。那时候,蒋介石的兵力主要在西南方向,虽然有挑起内战的打算,但蒋介石却知道时机不合适。

于是,蒋介石假借“和平谈判”的名义,将毛主席邀请到了重庆。此举对他来说有着多点利益。

首先,可以给予部队北调的时间,为战争做准备;其次,如果毛主席选择不去,那他就可以在国内宣传我党不支持“和平”,给我党扣大帽子;最后的一点则是,毛主席是我党的主心骨,一旦战争爆发,蒋介石可以将主席软禁在重庆,同样有利于战争。

蒋介石的打算,毛主席与我党中央各领导都很清楚,但这是一个阳谋,去与不去都不是万全之策。在这种情况下,毛主席笑着对众人说:“不就是重庆嘛,有啥去不得的嘛!如果我被软禁,正好可以做做重庆方面的工作。”

最终,毛主席以弥天大勇去了重庆参加谈判,而且还将许多民主人士都争取到了我党这边。但形势,还是不容乐观。

在这段期间,蒋介石的大军顺利来到了北方,甚至对我军的解放区形成包围之势。要知道,那时候的国民党军不仅有美国方面支援的军事装备,还有战场上从日本、德国方面得来的装备。再加上多年抗战国军不断“抽壮丁”,到解放战争时正面战场上兵力已经远超我军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我军必须在国民党军形成包围之势前有所动作,包括争取重要的战略位置。于是,中央军委制定了出击中原、进军大别山的计划。

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,因此这个计划本来应该由华东野战军负责。但当时国民党军将大部分军力都派往山东战场,这种情况下华东野战军根本无暇承担这个计划。

刘邓大军则相反,他们在正面战场上所面临的敌人要少得多,而且蒋介石还在1947年年初,将原本与刘邓大军作战的王敬久集团也调往山东。这种情况下,刘邓大军就相当于是自由的。

于是,这一年7月29日,在刘邓大军刚刚完成“鲁西南战役”之后。毛主席就亲自草拟电报给了刘伯承和邓小平,希望他们负责“进军大别山”的任务。

这个计划不可谓不艰险。

刘邓大军面临的困难

首先,在鲁西南到大别山这一路上,虽然国民党军的主力不在中间而在两边,形成如同“哑铃”一样的战略体系,但刘邓两人却知道,稍有不慎自己就将被反包围。

为了让刘邓大军减少顾虑,毛主席之后又电报他们:“下决心不要后方,争取用半个月的时间,直出大别山。”但当时刘邓大军刚刚完成战役,需要时间休整。

得知刘邓大军的困难,毛主席却依旧下发3个“A”的通知,这在当时是我军中最高级别的和最紧急的等级。因此,刘邓两人没有再犹豫,开始带着12万大军踏上“挺进大别山”的行动。

从鲁西南到大别山,全程有着千里之远,又有如陇海、沙河、汝河等河流关隘。再加上当时是夏季,降雨量巨大,导致河流水位上升,道路也异常泥泞。

而且自位置改变后,国民党军就派出了十几个旅的兵力穷追猛打。刘邓知道南边战局的险恶,因此没有停留,始终是以全速前往大别山。在这种情况下,敌人几乎来自左右后三方,这样的追剿让刘邓大军承受巨大损失。

国民党方面以为刘邓大军这是在找死,为了达到剿灭的目的,蒋介石命令部队“适当阻击,彻底剿灭”。言下之意是给刘邓大军一条路,再一点一点蚕食我军。

这个方法不可谓不艰险。但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,我军竟然完成了这场“千里大跃进”,进入了大别山。

刘邓大军的损失

刘邓大军的到来,彻底打开了战场局势。一方面,将当时各军区的军民策应和后方两路大军联合在一起,像一把尖刀一样,直插国民党军腹地。

另一方面,对南方的国民党首都南京和武汉这两个重要城市造成威慑,逼迫蒋介石不得不暂缓前线攻势,从前线调来部队拱卫南京。大大减轻了前线的作战压力。

虽然如今我们看来“挺进大别山”是一次重大胜利,但其实,在当时这却是一次“赌博”。早在真正出兵之前,毛主席就与其他四大书记反复推敲,并与刘邓两人进行商讨,敲定这次计划的可行性。

当时邓小平得出了三个可能:其一是部队到不了大别山,在路上就被击溃;其二是到了大别山,但因为损失惨重站不住脚;其三则是成功扎根大别山。

事实也的确如此,部队出军时有12万人,在经过一路上的战役后,部队锐减。进入大别山后,又因为大别山并不好的环境,加上后勤补给方面的困难,导致战士们进了大别山却永远留在了大别山。

最终,从大别山出来的部队,仅剩下5万多,近七万的战士们永远留在了这一路上。不得不说惨重。

但这场战役实在太重要,重要到刘邓两人和毛主席明知道可能有最坏的结果,依旧选择执行这个计划。事实也证明了伟人们的计策是非常正确的。后来解放战争取得胜利,可以说“挺进大别山”功不可没。

小结:

如今这场战斗距离我们已经近八十多年,当年的老兵们多已不在。但我们后辈当铭记,是当年英雄们的牺牲才造就了如今和平的时代。我们有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,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奉献。革命英雄永垂不朽!

来源:寻史录



Powered by 杏鑫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